原创
2025年11月17日 16:41 1401 阅读本刊记者:陆慧

宁海县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医院)创建于1956年2月,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社区卫生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辖桃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承担着宁海县跃龙、桃源两个街道30余万人口的公共卫生工作。2017年,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的托管支持下,医院确立了“小综合、大专科”战略,将康复医学定为核心特色。
“选择康复为特色,源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需求,亟需系统化的康复支持。”医院医疗健康集团党委书记娄仁山坦诚地说,“康复是衔接‘临床治疗’与‘日常生活’的关键,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深化居民健康服务的突破口。”这一选择不仅契合了当前老龄化社会需求,更让医院走出了差异化发展的道路,为后续构建覆盖30余万人口的康复网络奠定基础。
筑基强体,打造康复专科的“硬核支撑”
“康复科覆盖多个学科,要做好康复学科建设,首先硬件和人才得跟得上。”娄仁山说。依托“双下沉两提升”的契机,医院不仅迎来了李惠利医院骨科、心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三甲医院专家的常驻坐诊,主导了多学科协作机制,还引入了一系列“康复利器”,如体外反搏治疗仪、冲击波治疗仪、气囊式体外反搏装置、认知障碍康复训练与脑电刺激治疗系统、磁刺激仪、下肢康复机器人、三维动态步行分折仪等。
在“技术平移+资源下沉”的双重支持下,医院目前已建成神经康复科、重症康复科、心肺康复科、骨与关节康复科等十大特色专科,现拥有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省级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1个、市级特色专科3个,2025年心内科通过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认证,医院亦凭借扎实的临床检验质量获评年度临检质控工作优秀单位。
与此同时,医院的人才梯队也在持续壮大,医院现有高级职称员工86 人、省市级人才12 名,同时康复医学科拥有康复医师、康复技师、康复专科护士共38名,并成立了吞咽障碍、言语障碍等专项小组,已成为县域内开设最早、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人才储备最充裕的康复专科,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织网覆盖,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康复体系
“作为一家基层医疗机构,只靠在院内做康复肯定不够,必须要把服务延伸到社区以及百姓的家门口。”娄仁山介绍,医院以下辖的1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家一体化村卫生室为基点,构建了“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康复体系。医院主要承担心脏术后、神经损伤等重症患者的康复治疗;社区医疗机构依托动态健康档案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的康复训练;在家庭层面,建立家庭病床,满足出院后患者延续医疗和社会环境再适应的需求,并与养老机构形成康养党建联盟。
辖区的一位居民因重症肺炎、深静脉血栓多次开展手术,且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陷入身心俱疲的困境,一度“无法自行翻身”。医院依托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平台,联合下沉专家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为其量身定制心脏康复方案,通过系统康复训练帮她稳住心脏功能,出院后社区家庭医生接力进行持续康复训练。如今,这位患者不仅能连续行走30 min,还能接送孙子上幼儿园。“‘三级康复体系’破解了出院后缺乏专业指导导致患者功能恢复停滞甚至前功尽弃题的问题,避免了‘出院即失管’的困境,让康复服务实现了无缝衔接。”娄仁山表示。目前,医院针对重点人群的康复管理已形成了全面覆盖。
坚守使命和初心,谋划基层康复发展新布局
谈及未来,娄仁山的规划清晰明确:“要让康复更精准、更便捷。”医院计划引进AI技术推动康复诊疗的“精准化”与“标准化”,实现康复治疗的“个性化”与“自适应”;打造“心脏康复+老年骨病+内分泌”集约化诊疗中心,进一步提高多学科协作效率;深化“医心向银·康养守护”项目,聚焦老年人医康养协同服务,构建省-市-社区三方协同平台,让三甲资源持续下沉。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居民健康服务的根基,我们不仅要守住这一根基,牢记我们为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初心,更要依托它把康复服务精准地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娄仁山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