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风采 > 文章详情

以“1135”模式探索基层心脏康复新路径

原创

中国社区医师官网 2025年10月10日 15:51 3781 阅读

本刊记者:陈妮

义乌市福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15年,2019年挂牌成立浙大四院医共体福田院区。近年来,中心依托医共体优质资源,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自身医疗服务能力,尤其在心脏康复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立了义乌市首个“心脏康复中心”,构建起集预防、诊疗、康复为一体的系统性治疗体系,服务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甚至有海外患者慕名而来,2025年5月正式挂牌胡大一心脏康复工作站。当前,中心正在奋力打造国家级“基层心脏康复中心”,并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力争为辖区17万居民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构建系统性治疗体系,心脏康复成效显著

为了提高辖区心血管疾病防控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实现患者从预防、治疗到康复的全程闭环管理,2022年,中心依托浙大四院医共体成立了心脏康复中心,积极探索推行“1135”模式(1个核心目标、1套早筛策略、3种管理理念、5条实施路径),推进基层心脏康复体系建设。

中心主任王爱仙介绍,心脏康复中心以建设国家级基层心脏康复中心为核心目标,构建了日常随访、体检筛查、联动筛查三位一体的高危因素管理早筛策略,将疾病监测关口前移,为后续个体化治疗与康复管理争取时间。中心在患者管理中践行双闭环管理、双心同治、五大处方协同三大理念,针对不同病情的冠心病患者,分别构建医共体院区间双向转诊与分级诊疗闭环、医共体院区与家庭随访管理闭环,实现全周期健康管理。中心开设浙大四院葛久欣教授“双心门诊”,深度融合心血管治疗与心理干预,形成诊疗-疏导-互助的心理康复链条。中心整合运动、营养、心理、药物、戒烟限酒五大处方,依托专业评估工具实现精准施策。同时,中心实施强化专业团队建设、夯实硬件基础配置、深化健康宣教体系、完善分级诊疗网络、创新服务激励机制五大路径,全面提升康复服务能力与治疗效果。经过3年实践,心脏康复中心已组建由医师、护理人员、康复师等7名成员组成的“1+1+1+X”模式的专业心脏康复团队,配备4台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仪、智能运动监测系统等先进设备,构建了“线上+线下”立体科普矩阵,打造了“心声心语”云课堂品牌,推行的“康复积分银行”有效激发了患者参与积极性。2024年,共完成有效签约20 000余人,上转497人,下转301人。“心脏康复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累计服务患者超13 000人次,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海外患者,还带动了区域内8家乡镇卫生院开展心脏康复治疗。”王爱仙表示。

强化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夯实发展根基

出众的心脏康复管理和服务能力离不开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学科支撑。近年来,中心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新路径。针对专业医师,一方面,大力引进高层次专科人才;另一方面,加强浙大四院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实践基地建设,完善青年医师“带教”培养体系,每年外派青年医师进修学习,同时邀请医共体专家、省级专家定期来中心开展查房、门诊、带教等工作。针对中层/科室管理人员,制定多元化、多维度的培训计划,全面提高其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助力科室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运营。

心脏康复属于多学科交叉领域,涉及心血管内科、外科、康复科等多个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心陆续开设了外科、康复科、疼痛科等专家门诊,并加强慢病一体化门诊建设。2024年,辖区高血压规范管理率为29.74%,糖尿病规范管理率为39.59%,高血压患者随访率为49.5%,糖尿病患者随访率为50.4%,分别较上一年提高15.0%、18.7%、33.2%和38.2%,为心脏康复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提高了中心预防管理能力。

王爱仙表示,中心将搭建与浙大四院的技术协作平台,依托“胡大一心脏康复工作站”优质医疗资源,加速前沿技术落地转化,重点开展心脏康复智能化评估、个性化干预方案制定,打造浙中地区心脏康复典范,推进基层心脏康复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融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适宜技术,加强对慢性病患者和儿童的营养与体质量管理,强化人才队伍和亚专科(如消化内科、风湿免疫科等)建设,为居民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

微信扫一扫
收藏
相关阅读

评论

请先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