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风采 > 文章详情

从“治病”到“防病”,石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防融合实践之路

原创

中国社区医师官网 2025年08月22日 15:32 1783 阅读

本刊记者:陆慧

成都高新区石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原石羊医院转型而来,目前服务辖区面积11 km²,覆盖9个社区,服务人口16.18万人。近些年,中心深耕医防融合实践,通过转变理念、延伸服务、下沉资源、精准施策将“预防-诊疗-康复”的全链条健康管理模式深入到社区“最后一公里”,让“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真正走进居民的日常生活,也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医防融合服务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转变理念,延伸服务:医防融合从服务模式重构起步

医防融合理念的核心是“预防为先”,而这一理念的落地,首先要打破传统医疗“重治疗、轻预防”的惯性思维。对此,中心主任卿立刚强调:“从‘治病’到‘防病’,不是简单的调整服务内容,而是重塑健康理念,转变健康服务模式,把‘坐等病人上门’变成‘主动围着健康转’。”

中心率先在服务模式上做了三大调整:一是将公共卫生科室与临床科室深度融合,不再“各自为战”,家庭医生要负责治疗,还要负责居民的健康档案管理和慢性病干预;二是把医疗服务主动延伸到社区,在下辖的9个社区设立“微网实格”健康驿站,让网格员、家庭医生、志愿者组成健康服务小分队,定期上门为>65岁的居民测量血压,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随访;三是建立“预防-诊疗-康复”的闭环管理制度,例如高血压患者不仅能在中心测量血压、取药,还能免费参加中心的膳食指导和运动康复课程,其家庭成员也能获得健康生活指导,将防和治同时进行。

卿立刚介绍:“在社区健康驿站,居民下楼就能测量血糖、血压,咨询健康问题。中心的家庭医生每周固定时间去坐班,网格员也会提前收集居民的需求清单。这种深入社区的健康服务模式让居民慢慢建立健康意识,以前很多人感觉不舒服了才去找医生,现在大家会定期去驿站‘报到’,没事也要聊聊健康话题。”

资源下沉,协作破局:医防融合联合优质力量共筑防线

医防融合的深化,离不开优质资源的支撑和上下级医疗机构的协同发力。为了丰富医防融合的内涵,提升老百姓的健康获得感,中心联合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成立了全国首个“医防融合健康咨询专家工作室”,该工作室的核心服务是为居民提供胃肠道疾病知识咨询及胃肠镜检查前服务。“华西第四医院的消化科是重点专科,居民认可度较高,平时‘一号难求’,现在我们把专家请到社区健康驿站坐诊,为居民提供胃肠道健康科普知识宣教,除了教他们预防疾病,还能提供筛查服务。居民在社区就能预约胃肠镜检查,避免了去上级医院就诊的舟车劳顿,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便利和实惠。”卿立刚说。

此外,中心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了科学体重管理门诊,为超重和肥胖人群提供健康评估和减重方案。卿立刚介绍:“体重管理对促进医防融合意义重大,不仅能减少肥胖相关慢性病发生风险,还能提升人们健康意识,中心的家庭医生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专科医生的指导和培训下,针对肥胖人群制定个性化的减重方案,并通过微信群进行每日打卡监督。”这种“专家下沉与家庭医生衔接”的模式能够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居民身边,也让医防融合理念真正落实到社区。

科普创新,精准触达:医防融合要激活居民主动健康意识

医防融合的关键在“防”,要想做好疾病预防,就要让居民“懂健康、会健康”,如何让健康知识更生动地走进生活,让居民从“被动接受服务”转向“主动管理健康”?“健康管理,先得让居民‘懂健康’。”卿立刚说,“除了传统的健康宣讲,中心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科普传播。中心的石羊健康直播间已经做了200余场公益直播,累计观看>5万人次。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居民关心的话题,了解居民需求,把专业的知识录制成短视频,在中心视频号播放,居民反馈‘比自己在网上查靠谱多了’”。

从理念转型到资源整合,从创新科普到精准服务,中心的医防融合实践不仅让“健康守门人”的角色越来越清晰,更让医防融合真正成为守护老百姓健康的坚实防线。

微信扫一扫
收藏
相关阅读

评论

请先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