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风采 > 文章详情

构建特色诊疗服务体系,当好居民贴心健康卫士

原创

中国社区医师官网 2023年10月19日 14:50 1164 阅读

本刊记者   陈妮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创立63年,近年来,中心通过加强“全专结合”人才培养,推进糖尿病等专病门诊建设,充分发挥中医特色诊疗服务优势,完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等多项举措,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创新慢病精细化管理模式,构建形成了中心特色诊疗服务体系,提升了患者就医满意度,成为社区居民“家门口的贴心健康卫士”。中心先后获得“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国优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荣誉。2019年第一批通过优质服务基层行评审,获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表扬,并陆续通过了包含全科、中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在内的国家级、市级和区级7个教学基地评审,正稳步迈入发展快车道。目前,中心共开设了全科、中医科、口腔科、针灸推拿科等16个科室,年门诊量达33万人次,年流水超亿元。作为中心近十年跨越式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中心主任赵慧感触颇深,“发展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滚雪球式’的成长。”她坦言。

 

建立培养机制,有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才能真正把患者留在基层。自2013年起,中心开始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逐步形成 “请进来,送出去”“内外循环”的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聘请外部专家来中心坐诊、带教,结合从内部选拔业务骨干赴三级医院开展中短期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前往德国、香港等国家及地区观摩学习等形式,培养出一批糖尿病、心血管等亚专科医生,为开设相关专病门诊奠定了基础。中心目前已拥有28名副高及以上职称医师(其中全科7名),最年轻的副主任中医师晋升时仅有32岁。

 

开设专病门诊,提升综合诊疗服务能力

 

专病门诊的开设,明显提升了中心的综合诊疗服务能力。2016年,中心正式开设糖尿病专病门诊。患者血糖不稳定或病情变化时由全科门诊转至专病门诊,专病医生为患者进行不低于15分钟的诊疗,包括免费进行触觉、温度觉等周围神经病变检查,开展综合健康状态评估等,以对并发症风险起到预警作用。同时安排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一对一干预指导,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对于确需转诊患者,则通过医联体绿色转诊通道为其预约三级医院专科门诊诊治。2022年,中心与北大医院内分泌科联合开展了糖尿病照护门诊,引入“共同照护模式”,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形成院内院外一体化,线下线上一体化,软硬件服务一体化的全病程规范化管理闭环。目前已管理324人,糖化不良率从4.17%降低至0%,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达80%。

 

心血管门诊聘请了安贞医院、阜外医院心血管专家坐诊带教,由中心的2名心血管专病医生为社区支架术后、心律失常的患者提供康复指导,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门诊还引入了高血压驾驶舱,为开展患者血压动态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肛肠门诊聘请了肛肠医院专家坐诊带教,可开展直乙肠镜检查,大大促进了社区直肠癌的早期发现。

 

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健康需求

 

为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2012年起,中心开始输送年轻医师参加北京市名老中医师承学习,同时聘请三级医院退休名老中医坐诊带教、开设名老中医工作室,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地享受到名老专家的诊疗服务。

 

中心目前已开展20余种中医适宜技术,近4年来,更是创新性地开设了艾灸专室,开展三伏贴、三伏灸、三九灸等系列特色治疗,被区卫健委作为特色在全区推广。中医药服务也深受辖区居民欢迎,中医科每位医生都有“粉丝群”,科门诊量由十年前的每天30余人次,增加到了现在的 每天300人次,各诊室门诊量为每天70~80人次。

 

谈及未来发展,赵慧表示,目前中心正在改造升级,将着眼于加强医、教、研一体化,提升医务人员的带教能力、自主科研能力和CT等检查检验能力,也希望薪酬激励等政策能更有利于基层机构业务发展。

微信扫一扫
收藏

评论

请先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