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科诊疗 > 文章详情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2个细节

原创

基层医界 2023年04月12日 15:42 3638 阅读

变应性鼻炎(AR)

特应性个体暴露于过敏原(变应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为I型变态反应,是临床常见的慢性鼻病。AR属中医“鼻鼽”的范畴,其常见证型为肺气虚寒证、脾气虚弱证、肾阳不足证和肺经伏热证。

一.影响过敏原检测的药物

过敏原皮肤试验是确定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的重要检查方法,属于过敏原体内检测,主要方法包括皮肤点刺试验(SPT)和皮内试验,其中SPT有高敏感性和较高特异性,一般均在80%以上,可用于儿童和老年人,临床较为推荐。

需注意SPT的结果会受到一些药物的影响,特别是口服H1抗组胺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抗抑郁药物,故在进行皮肤试验前应询问用药情况,注意停药时间。

不同药物对皮肤点刺试验(SPT)结果的抑制程度及SPT前停药推荐时间[1]

二.警惕药物性鼻炎

药物性鼻炎是鼻腔长期使用减充血剂所致,主要症状为鼻塞。下鼻甲红肿、充血、肥大、弹性差,可呈结节状或桑椹样,减充血剂的收缩效果差。

减充血剂局部用于鼻腔时,可减轻鼻腔黏膜充血、肿胀状态,迅速缓解鼻塞,推荐为AR治疗的二线药物。

减充血剂有2种,包括非选择性受体激动的拟交感胺类,包括肾上腺素和麻黄碱等,可同时兴奋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较明显,及选择性受体激动的半拟交感胺类(咪唑啉衍生物类)如羟甲唑啉、赛洛唑啉、萘甲唑啉等,是目前常用的鼻减充血剂,建议尽量选择咪唑啉类药物的鼻喷剂型,并选用较低浓度的制剂,连续用药不超过7d。

临床不推荐口服减充血剂(伪麻黄碱等)治疗AR。浓度过高、疗程过长或用药过频可导致反跳性鼻黏膜充血,易发生药物性鼻炎。

参考文献:

1.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2,57(2):8-24.

2.鼻炎分类和诊断及鼻腔用药方案的专家共识[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9,25(6):573-577.

微信扫一扫
收藏
相关阅读
春季多发,面瘫可以自愈吗?
2023年03月22日 17:06
5768 阅读
缺铁性贫血的常见认识误区
2023年03月17日 15:13
1750 阅读
新生儿黄疸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2023年01月08日 17:12
2451 阅读

评论

请先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