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市市北区延安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身为青岛市骨伤科医院分院)是一所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于一体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在医改外部政策和自我成长内部激励的环境下,中心坚持一手抓基本医疗服务,一手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强技术,外树形象,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切实提高了社区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中心先后荣获“山东省星级(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青岛市十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青岛市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先进单位”“青岛市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作为管理者
中心主任高继强并不算是“科班出身”,因为其在临床岗位工作的时间比管理岗位工作的时间长很多。多年来,高继强主任所经历的不仅是职业发展的变化,更是见证了机构从转型时的迷茫、人心涣散到如今蒸蒸日上的发展轨迹。他认为这一切都与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分不开,中心上下凝心聚力在基层百姓最需要的医疗服务领域积极探索,用“零距离”的贴心服务,为社区居民担起“守门人”职责,获得了辖区百姓的交口称赞。
借助优势资源,强化机构服务能力
发展医联体模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途径,对于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顺应改革大潮,中心2020年与青岛市市立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保健,在大医院接受治疗后,慢病患者就需要回到基层进行管理和康复,这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据高继强介绍,在紧密型医联体中,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服务病人。如中心通过与医联体医院接通网络服务端口,运行远程动态心电网络会诊系统,居民如果感觉心脏不适,不必到大医院排队挂号,只需要到社区医院做心电图,第一时间传给市级医院专家,很快就能收到专家发回的报告单,免除到大医院挂号排队的奔波,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高继强主任表示,在紧密型医联体中,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诊疗服务、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双向转诊、健康信息等医疗业务整合管理为纽带,强化医疗服务实效,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提升,为基层医疗机构赋能,让社区居民完全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看病服务。
疫情防控磨砺出一支团结协作的队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网底,对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的社区防控和关口前移具有重要作用。在2020年的疫情防控中,中心家庭医生团队与街道、社区、公安人员组成工作组,深入基层进行健康检测、疫情防控技术指导和电话咨询等。据了解,中心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入户监测287人次,进行集中医学管理247人,重点交通场所检疫点体温检测天数5天,累计疫情防控宣传教育服务人口数21 385人次。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中心家庭医生严格落实预检分诊等措施,保障签约居民日常诊疗服务不间断,赢得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
“在疫情防控中,突如其来的重任和陌生的工作内容,给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中心来说,这次挑战却成了团队建设的重要转折点。疫情防控工作过程中,职工以党支部为中心,科室为单位,人员之间相互协作,团队之间相互配合,全力以赴完成上级下达的每一项任务,困难面前他们敢于担当,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展现了积极向上且有凝聚力的精神风貌,每一个团队也深刻感受到团结协作对工作效率提升的巨大作用。”高继强主任介绍说。
做实签约服务,当好健康守门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深化医改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对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建设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心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举办义诊讲座、上门宣传等形式,努力提高家庭医生服务知晓率和签约率。
据高继强介绍,居民通过门诊或入户等形式自愿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后可享受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以及用药指导等服务,使居民群众不出社区,甚至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连续、综合、优质的个性化医疗服务。近两年,中心不断提升家庭医生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切实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同时,针对不同人群类别、具体健康需求,制定个性化签约服务包,提供有针对性的签约服务,保证服务质量和可持续性。
“尽管如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仍有一个难以突破的壁垒,就是家庭医生人数和服务能力难以匹配百姓健康需求,这也是中心想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高继强主任如是说。
说起机构下一步的发展规划,高继强主任表示,中心服务能力的提升是取得百姓信任的关键。现在至未来,中心将内提素质、外树形象,以基本医疗、中医药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核心,继续加强医联体建设,借助各种优势资源,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百姓健康尽职守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