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详情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下)
中国社区医师官网 转载自:未知 2023年01月22日 21:14 866 阅读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胃气虚证慢性胃炎

初诊(2011年12月15日)   患者,女,62岁。患者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病史10余年,常感上腹痛。近期胃镜:慢性糜烂性胃炎。病理检查:胃窦大弯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胃窦小弯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小凹上皮增生。

刻诊:胃脘隐痛,神疲乏力,无反酸、嗳气,纳可,大便调,舌淡红,脉细弱。证属脾胃气虚,治当健脾益气,扶正养胃,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党参10 g,白术10 g,陈皮10 g,黄芪10 g,木香10 g,茯苓10 g,莪术10 g,云母30 g,白花蛇舌草15 g,炙甘草3 g,大枣5枚。14剂,水煎服,1 剂/d。另用叶酸片10 mg,口服,3次/d。

二诊(2012年1月12日) 患者诉药后症状时有好转,遂续服原方半月,上腹部不适、疼痛偶有发作,舌淡嫩,脉细。

处方:党参10 g,白术10 g,陈皮6 g,黄芪10 g,木香10 g,法半夏10 g,茯苓10 g,玄胡10 g,白花蛇舌草15 g,云母30 g,白芍10 g,炙甘草3 g。30剂,水煎服,1 剂/d。

三诊(2012年3月1日) 因过春节而停服中药半月余,且操劳家务,饮食不规律,胃痛有所反复,胸骨后疼痛亦有发作。1月12日方加当归10 g,莪术10 g。21剂,水煎服,1 剂/d。

四诊(2012年3月22日) 自述食冷物后不适明显,舌淡、苔少,脉缓。治当益气养阴和胃。1月12日方加麦冬10 g,石斛10 g。21剂,水煎服,1 剂/d。

五诊(2012年4月12日) 患者胃痛基本缓解,症状平稳。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处方:党参10 g,白术10 g,山药10 g,黄芪15 g,当归10 g,白芍10 g,白花蛇舌草15 g,云母30 g,陈皮6 g,麦冬10 g,炙甘草3 g。21剂,水煎服,1 剂/d。

后继续给予上方加减,治疗1个月余,复查胃镜+病理示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

辨治思路 本案患者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伴肠化,属胃癌前期病变。病程较长,达10余年,从胃脘隐痛、神疲乏力、舌淡红、脉细弱来看,中医辨证属脾胃气虚,治以健脾益气,扶正养胃。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该方源于宋朝《和剂局方》,属补益剂范畴。原方主治脾胃虚弱而兼痰湿气滞者。

处方以“四君子”为核心,《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集注:“张璐曰:气虚者,补之以甘,参、术、苓、草,甘温益胃,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之德。”再用黄芪、山药、大枣,以加强其健脾益气之功;陈皮、木香理气和胃;玄胡、莪术、白芍、当归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理气和胃三法合用,患者药后胃痛随即减轻。

方中白花蛇舌草、云母能抗胃癌前期病变。配合叶酸,能够促进细胞分化、诱导癌细胞凋亡,从而能逆转胃癌前病变。

此患者经近半年的调治,复查胃镜,糜烂、肠化消失,病情好转。

笔者参阅大量文献及在临床过程中发现,对于慢性胃炎,其病程往往较长,很容易损伤脾胃,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因此不论其性质如何,都可在治标的基础上用六君子汤加减以固其本。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萎缩性胃炎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减少,因此不宜使用制酸药,如瓦楞子、乌贼骨之品,同时西药的制酸类药物亦不宜使用。

综上可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疾病,胃黏膜的再生及恢复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如果治疗得当,亦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的。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肝胆郁热证慢性胃炎

初诊(2012年9月12日) 患者,女,28岁。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自觉胃脘胀痛,时感烧灼不适,伴反酸、嗳气,经服多潘立酮、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症状有所好转,但停药后又复发,反反复复,每因情绪影响而加重。1周前,患者胃脘部烧灼、疼痛加重,服用制酸药之后效果不明显,遂来要求中医诊治。

刻诊:患者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少华,胃脘部灼烧、胀痛,拒按,纳食不香,嗳气反酸,口干口苦,时有恶心欲吐,偶有吐出胆汁样胃内容物,大便干结,2~3 d 1次,小便正常。舌边尖红,苔薄黄腻,脉弦滑。胃镜检查:胃黏膜黄染,幽门口有胆汁反流,胃黏膜组织学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证属肝胆郁热,横逆犯胃,治宜疏肝利胆,和胃通腑,方选大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2 g,黄芩10 g,姜半夏15 g,枳实15 g,酒大黄6 g,炒白芍15 g,白及30 g,煅瓦楞子(先煎)30 g,代赭石(先煎)30 g,蒲公英30 g,竹茹15 g,生姜20 g,生甘草6 g。7剂,水煎服,1剂/d。

二诊 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正常,口干口苦亦减轻,继续服用原方1个月,症状体征消失。

复查胃镜:黏液色澄清,幽门口胆汁反流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辨治思路 该患者以胃脘灼烧、胀痛、嗳气、反酸为主症,通过胃镜明确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组织学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现代医学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肠吻合术后所致,主要是含胆汁酸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炎症病变,故保护胃黏膜、制酸、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应当为其治疗主要目的。

中医辨证属肝胆郁热、横逆犯胃。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及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有关。黄元御《四圣心源》曰:“木生于水,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也就是说胃的贲门、幽门具有约束食物上逆的作用。胃失通降则“胆随胃降”功能丧失,若加之患者情志失调,肝胆气郁,气郁化火,胆邪逆胃,胆汁随胃气上逆,则出现胆汁反流;痰热内阻于胃,不通则痛,故患者胃脘部胀痛反复发作;痰热内阻于胆胃,胆胃气逆于上,故见胃脘嘈杂、时胀闷不舒,伴嗳气,泛吐黄绿苦水,口干口苦;胃气逆于上,不能通降,故见食少纳呆、便干;苔薄黄腻,脉弦滑也为痰热内扰之象。《灵枢·四时气篇》中指出,“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由于病机之核心是“上逆”,即胆气上逆、胃气上逆,因此治法始终遵循《医学薪传》中指出的“上逆在使之下行”的原则。

胃胀痛当消胀除满,降逆止呕;纳呆消瘦当行气健脾开胃。以证候为基础立方,肝胆郁热则疏肝郁、清肝热,利胆和胃。方中柴胡、黄芩疏肝理气,清泻肝胆郁热;酒大黄、枳实清泻胃肠积热,通下燥结,以应“六腑以通为用”之意;然逆者强攻反遭其乱,当以缓之,故配白芍,白芍具有缓急止痛、疏肝利胆之功;白芍与柴胡相配,一方面可清肝胆之热,以防木乘中土,另一方面可助胆汁正常分泌、排泄而不反流入胃;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再加黄连辛开苦降,和胃降逆;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

在治疗过程中,可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进行辨病用药:① 配合一些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较为适宜,其清热解毒而不甚苦寒,能够杀灭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充血水肿、溃疡最为相宜,且有健胃作用。② 酌加制酸类药物,如锻瓦楞子、赭石,能够起到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胆汁反流入胃,并恢复胃中酸碱平衡、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谓:“赭石其质重坠,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其性和平。”“降胃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③ 白及能够保护和修复胃黏膜。众药合力能疏气机,调胆胃,降逆气,解郁热,止疼痛,上下分治而诸症可除。

作者: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苏克雷

本文选自《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15年第13期,转载请注明!

微信扫一扫
收藏
相关阅读
血府逐瘀汤治疗头痛
2023年01月26日 14:19
3453 阅读
眼睑痉挛的火针治疗
2023年01月09日 17:33
1740 阅读

评论

请先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