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详情

李道本胃病临床经验
中国社区医师官网 转载自:原创 2023年01月23日 14:48 1833 阅读

温者有温胃温脾肾之分

脾胃互为表里,胃病日久,必伤及脾之阳气,出现脾胃虚寒证,临床见脘胀纳呆、便溏、舌淡嫩有齿印等,治以温脾健胃,方用黄芪健中汤加减,药用:黄芪20g,党参、白术各15g,茯苓10g,炙甘草6g,广木香10g,砂仁6g,桂枝10g,白芍15g,佛手、半夏、干姜、吴茱萸各10g,附子6g,川椒10g。另外根据“脾阳根于肾,命火生脾土”的理论,强调温补脾胃勿忘补肾阳,认为“鼎炉无火,水焉能沸也”,常在黄芪健中汤中加入巴戟天、淫羊藿暖脾肾之阳,而生后天之气血。

清者有清胃清脾胃湿热之别

以清胃止痛汤为基本方,药用:黄芩10g,地榆24g,海螵蛸18g,延胡索12g,此为主治胃热证的基本方。胃热证又分以下8个证型。

单纯胃热证

为清胃止痛汤之基本证型,主要症状为胃脘或胸骨后灼热疼痛,嘈杂,口渴喜凉饮,知饥而不欲食,食后痛增,时有反酸嗳气,大便干结。舌尖边红,苔薄黄,脉弦数。胃镜见:胃黏膜充血肿胀或伴糜烂,易出血,红白相间,可见丝状血管网,呈花斑样改变。治以清胃热。基本方清胃止痛汤。

肝郁气滞胃热证

为胃热证兼肝郁气滞证。治法为清胃疏肝,以基本方合四逆散加减,药用:黄芩10g,地榆24g,海螵蛸18g,延胡索12g,茵陈15g,枳实10g,白芍12g,甘草5g,蒲公英20g,佛手8g。

脾胃虚弱胃热证

治以健脾清胃。以基本方加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2g,陈皮8g;砂仁5g,半夏10g,炙甘草5g。

阴虚胃热证

治以养阴清胃。以基本方加沙参20g,麦冬、玉竹各12g,冬桑叶10g,生地黄15g,白芍12g,甘草5g。

脾湿胃热证

治以化湿清胃。以基本方加藿香20g,厚朴、半夏各10g,赤茯苓20g,苍术、白芷、紫苏梗、陈皮各10g。

痰浊中阻胃热证

治以化痰清胃。基本方加陈皮10g,姜半夏12g,茯苓20g,炙甘草5g,枳实8g,厚朴、苍术、白术各10g。

胃热气逆证

治以清胃降逆。以基本方加陈皮、半夏、炒竹茹各10g,枇杷叶15g,柿蒂、代赭石各20g,党参12g,炙甘草5g。

瘀血内阻胃热证

治以祛瘀清胃。以基本方加蒲黄、炒五灵脂各10g,白芍15g,三七(研末冲服)5g,丹参20g,当归10g,大黄6g。

消者以消食导滞或理气除满为要

主要症状以脘腹胀痛为主,有上腹胀而下腹不胀者,嗳气则舒;有下腹胀而上腹不胀者,矢气则解;还有上下不通,郁而不达,中满烦急者,苦急心躁,此类患者,占慢性胃炎的40%~50%。

基本方:柴胡12g,白术10g,白芍、陈皮、枳实、延胡索各12g,蒲公英30g,炙甘草4g。嗳气频作加柿蒂30g,降香12g,代赫石、力豆壳各30g;中满烦急,上下不通加厚朴、紫苏梗各12g,砂仁10g及消导药;下腹胀甚,矢气则舒,加乌药、广木香各12g,莱菔子15g。散痞功在枳、朴、四逆散,尤当首先。上述基本方由四逆散化裁而来,其中柴胡、枳实升清、降浊、下气,有分消上下之意;白术与白芍相配,白术甘苦善补脾胃之气,为除湿之要药;白芍苦酸微寒,滋阴柔肝,术得芍补,补而不燥;芍得术滋,补而不腻,一刚一柔,刚柔相济;蒲公英、甘草宽中缓急,有调肝和胃消胀除满之力;柿蒂、代赭石、刀豆壳镇上逆之浊气,使之下达于胃肠;厚朴治胸腹痞满胀痛,为“温中下气要药”;配砂仁、紫苏梗、枳实后,既可宽中除满,又能助下气降浊之力;配乌药、广木香、莱菔子后,既可调理上、中、下三焦气道,又能导邪气下行。故全方能收宽中理气,通达上下的作用。

补者以补脾养胃为本

见脘腹有堵塞感,不敢多进食,按之不痛或胃痛绵绵,喜食喜按,嗳气呃逆,此为脾胃虚弱之证。

药用:太子参、山药各15g,白术10g,茯苓、石斛各12g,黄芪20g,香附15g,砂仁6g,陈皮、半夏、枳壳各10g。方中太子参味甘质润,长于益补脾、生津养胃;山药、白术、茯苓补脾气、益脾阳、助运化;石斛为养胃生津的要药;配黄芪、香附、砂仁等即合香砂六君子汤之意,以健脾益气、理气和胃。

此为塞因塞用,脾健则运,运则通。胃病补虚仍不出参、苓、术、草,滋胃不外沙参、麦冬。但用药宜轻宜守,旁及兼证。切不可求急过当,导致变生他症。此乃胃病补虚绝妙之所在。

作者

长春中医药大学    陈锐(审校)

微信扫一扫
收藏
相关阅读
血府逐瘀汤治疗头痛
2023年01月26日 14:19
3391 阅读
六味地黄丸——钱乙留给孩子们的“礼物”
2023年01月25日 18:20
3104 阅读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下)
2023年01月22日 21:14
849 阅读

评论

请先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