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诊疗 > 文章详情

基层医生降糖药物使用常见误区
中国社区医师官网 转载自:原创 2023年01月27日 15:01 1591 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持续血糖升高可以造成全身各脏器的损害,因此血糖的控制至关重要。降糖药物在血糖的控制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基层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现将常见的误区归纳如下。

误区1 单纯依赖药物治疗,忽视饮食和其他治疗

降糖药物的应用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措施,降糖力度相对强、见效快、实施方法简单,因此当患者就诊时,医生常常根据血糖水平开出降糖药物处方,嘱咐患者按时吃药,却往往忽略了其他的治疗方法,甚至有的医生错误地认为有了降糖药物作保障,可以不用节制饮食。

糖尿病血糖控制是综合性管理治疗,除了药物治疗,还有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血糖自我监测和糖尿病知识教育,即“五驾马车”原则。其中,饮食、运动治疗是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石和基本措施,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血糖自我监测是血糖控制和调整用药的方向,是治疗达标的前提;糖尿病知识教育则是患者能很好地与医生配合,使治疗更好地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仅用药物控制血糖可能会有近期良好效果,但不会长期获益。

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降糖药物的使用,还要对初诊患者耐心细致地进行相关糖尿病知识教育,告诉患者饮食、运动治疗及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并教会其方法。对随诊患者要长期监督其饮食、运动控制状况和血糖监测实施情况,使血糖控制方案更加完善。

误区2 不恰当的联合用药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减退,对外源性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性逐渐增大,因此临床上常常需要≥2种降糖药物的联合应用,才能使患者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目前,降糖药物种类很多,但临床使用时往往会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如作用机制相同的同类药物间联合、一种降糖药物使用到最大治疗量患者血糖仍不达标才联合其他类药物等。因此我们应详细了解和掌握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特点、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并遵循联合用药的基本原则,适时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时机

单一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时应尽早联合用药,不要等到单一药物达最大剂量仍无效时再考虑联合用药,以延误治疗的时机。

联合用药原则

●联合用药需要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降糖药物。由于降糖机制不同,联合用药不仅可以产生降糖协同效应,增强降糖效果,同时减少单药使用剂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这样不同降糖药可以取长补短,更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同类药物原则上不宜联用,可能会引起彼此间的竞争性抑制,如“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消渴丸+格列苯脲(优降糖)”。

●联合用药的种类不宜过多,一般联合应用2种药物,必要时可联用3种药物,尽量避免联用≥4种药物。在联合用药时要兼顾费用-效果因素。

误区3 急于降糖,用药量过大

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或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同时受患者“急于使血糖水平正常”的影响,有些医生认为血糖降得越快越好,用较大剂量或较强的降糖药物迅速使血糖下降。这是一个需要校正的误区。

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时,机体形成了相应的渗透压,并适应了该种状态,一旦快速降糖,渗透压突然下降,机体来不及适应新的改变,出现了相对低血糖症状,如心悸、手抖、饥饿感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另外,使用降糖药物剂量过大,势必造成“血糖值过低”的风险增加,多项大型临床前瞻性研究均显示,频繁低血糖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相应增加,因此在降糖时不能急于求成。

血糖控制是一个长期过程,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逐渐调整服药剂量,服用至最大有效量而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时再改用其他药物或其他药物联用,以使血糖安全地控制达标。

误区4 频繁换药

长期平稳控制血糖,是患者和医生共同的目标,有些医生一发现就诊患者血糖不理想就考虑为药物不合适而予以撤换。血糖控制达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降糖药物是否选用合适外,还受饮食、运动,是否规律服药,患者近期心情,是否服用影响血糖的其他药物,有无应激因素或突发其他疾病等,因此要详细地询问病史,综合性分析判断,寻找出影响血糖的真正原因,对因治疗,而不是盲目换药。

有的降糖药需要几天或几周才能较好发挥作用。胰岛素增敏剂需服用0.5~1个月才会达到最大降糖效果,所以用药后要观察一段时间,频繁换药难以达到药物的最大降糖效果。

误区5 过分害怕药物的不良反应

在饮食、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需要使用降糖药物才能良好地控制血糖。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降糖药物不良反应轻微,需要根据适应证选用,务必避开禁忌证,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服用是安全的。如果不敢用药使血糖控制不良,“高糖毒性”对身体所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降糖药的不良反应,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一般来说,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药物排泄障碍,药物原形及代谢产物在体内缓慢积聚而加重肝肾负担,影响肝肾功能,所以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药需格外谨慎。

误区6 凭借患者感觉或尿糖调整用药

虽然糖尿病可以有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但症状的出现和自我感觉的严重性与血糖的高低并不成正比。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但未必有症状,此时单凭患者感觉调整用药会延误病情。

尿糖监测是血糖无法监测时实施的方法。一般情况下,血糖水平超过肾糖阈(约10 mmol/L)时尿糖才为阳性;并发肾脏疾病时,肾糖阈会升高,此时血糖升高,但尿糖阴性;妊娠时肾糖阈下降,此时血糖虽然正常,尿糖可阳性。因此,因条件所限不能监测血糖时,才可接受尿糖监测调整用药。

误区7 担心使用胰岛素就会变成胰岛素依赖

临床上1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都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这些现象使有些糖尿病患者和医生认为,使用胰岛素会变成胰岛素依赖,即“上瘾”,或使用胰岛素后病情会加重等。因此有些糖尿病患者,甚至是医生对胰岛素使用心存顾虑,以致延误病情。

事实上这完全是误解,胰岛素是人体胰岛β细胞分泌的调控血糖的生理激素,是生存必须的,糖尿病患者因为各种病因造成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减少,需要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注射来补充或替代人体内缺少的胰岛素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延长生命。

同时,使用胰岛素可以使胰岛细胞得到休息和恢复,不存在所谓的“上瘾”,也不会加重病情。

误区8 服药方法不当

目前,降糖药物有许多种类,因作用机制、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的不同,各类药物用药方法也不同,应详细掌握不同药物的服药时间、每天服药次数。

如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等)餐前15~30分钟服用;格列奈类药物(如诺和龙)餐前0~5分钟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与第1口饭同嚼服;双胍类可以餐时或餐后服用,有时根据病情需睡前服用。

如不了解各种药物自身的特点,服用方法不当可能会使降糖效果不佳,或造成频繁的低血糖。

作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科    矫杰    周迎生

微信扫一扫
收藏
相关阅读

评论

请先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