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详情

复发性口疮中医辨治体会
中国社区医师官网 转载自:原创 2023年01月23日 15:45 1578 阅读

口疮,又称口腔溃疡,它作为一个症状,可以说汗牛充栋;作为一种病证,也可以说屡见不鲜。口疮的病机,一般认为是火热上炎所致。很多医生一见口疮就会应用牛黄清胃丸。即便有点变异,长于舌面者即用牛黄清心丸、导赤散,长于舌边者用龙胆泻肝片。但有些患者,特别是顽固性的复发性口腔溃疡者,就不能那么简单地处理了。

笔者从医几十年,接诊口疮患者无数,经精心研究、反复实践、仔细揣摩,将复发性口疮概括总结为脾胃热盛、火热上炎型,脾胃虚寒、虚火亢奋型,寒热错杂、搏结口腔型,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型4个基本证型,验之临床,疗效比较满意,兹简介于下。

脾胃热盛、火热上炎型

症见口舌糜烂生疮,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疼痛较为剧烈,溃疡四周红晕明显、略显高突,口苦便干,小便黄赤,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恶油腻,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大有力或洪数。治疗宜在清胃泻火的方剂中稍加温里药以因势利导。

笔者一乡邻张某,工作于省城石家庄,1998年患口腔溃疡,曾求治于多家诊所、医院,皆无良效,迁延3个多月不愈。中秋节回家探亲,向笔者索取良方。他粗知医道,告知笔者以前所服药品,除西药的各种抗菌药物加维生素B2、维生素C外,中药皆为清胃泻火的方剂。

笔者观其口腔咽峡部左右各有2 mm×3 mm大小的溃疡一处,四周红晕略突出,舌苔黄厚而腻。询知溃疡处疼痛异常,口苦便干,食欲不振,切其脉数而有力。吾道前医所开处方并无不妥之处,之所以效果不好,是忽略了热因热用的机理。胃火亢盛,一味用苦寒之品清胃泻火,非但不能将胃火直接扑灭,还有可能激发火势,须少加热药引导。于是拟方:黄连10 g,大黄10 g(后下),升麻10 g,生地12 g,牡丹皮12 g,当归10 g,生石膏(布包、先煎)30 g,生甘草10 g,干姜6 g,蒲公英30 g。水煎服,1剂/d。患者服药3剂,口疮疼痛减轻,继续服用3剂,数月顽疾,豁然痊愈。

脾胃虚寒、虚火亢奋型

症见口舌糜烂生疮,久治不愈,痛势不甚剧烈,四周红晕不太明显,口淡无味,口水淋漓,食纳欠佳,大便溏薄,腹痛绵绵,喜温喜暖,渴喜热饮,恶心呕吐,舌淡苔薄白或有齿痕,脉迟或虚而无力。治宜健脾温胃、益气托疮。

2002年6月,患者高某来到笔者处,说他患口疮已有2年,多方求治,甚至找过市中医院、省中医院的专家教授,毫无疗效。虽是小病,患者也感到痛苦不堪,求笔者给想个法子。

余细诊其脉,关脉虽大,但浮大无根,舌中、舌边虽有3处溃疡,却淡胖有齿痕,舌面滑湿欲滴。询问病史,知患者口淡无味,食纳欠佳,且最怕着凉,遇冷则胃痛呕吐。据此笔者断定,此患者乃脾胃虚寒,舌体失于温养,虚火亢奋之故。拟健脾温胃之法为主,佐以益气托疮,和中化浊调治。拟方:白术10 g,党参10 g,茯苓10 g,黑附子6 g,肉桂(后下)10 g,干姜10 g,佩兰10 g,黄芪15 g,苍术10 g,甘松10 g,甘草6 g。服药5剂,口疮明显缩小,疼痛减轻,继服15剂,2年痼疾,竟获全功。

寒热错杂、搏结口腔型

症见口舌糜烂生疮,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痛势较甚,溃疡面四周或有红晕但不高凸,或无红晕,口水较多,口苦或淡,食欲不振,或腹痛喜暖,或恶心呕吐,大便不调,舌质红,苔薄白或舌淡苔薄黄,脉虚。治宜寒热并用,调理脾胃。

患者徐某患口疮1年有余,省、市、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都跑遍了,中西药品服用无数,症状有进无退,本欲赴京求治。因是本村老乡,以前有病都是找笔者诊治,对笔者的医疗技术非常信赖,有意进京前再找笔者最后一试。

患者舌面有黄豆大小溃疡1处,绿豆大小溃疡3处,四周红晕明显,患者自述疼痛不甚剧烈,但笔者听来她说话已受限制,舌体发红,舌苔白,口苦,脉虚,平素不敢吃生冷之物,稍吃冷食即胃痛反酸。患者寒热交错,病机复杂。笔者即草拟了一张寒热并施方子调治:乌梅10 g,黄连10 g,黄柏10 g,肉桂(后下)10 g,附子10 g,川椒10 g,干姜10 g,白术12 g,砂仁10 g,升麻10 g,甘草6 g,姜枣为引,另用细辛捣为细末贴于肚脐处。服药10剂,病情明显减轻,此时患者又因上感服西药治疗,此后口疮彻底痊愈。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型

症见口舌糜烂生疮,多发生于舌尖、舌面,反复发作,痛势不剧,溃疡面四周无红晕,手足心热,心烦喜呕,舌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肾阴,潜纳虚阳。

患者王某,男,49岁。患舌尖溃疡1年余,久治不愈,2010年4月13日求笔者诊治。询知患者虽舌尖有溃疡但疼痛不甚剧烈,饮食二便正常。望其舌面光红少苔,舌尖有绿豆大小溃疡面1个。切其脉象无力,左尺尤甚。想患者可能是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即予生熟地各15 g,麦冬15 g,山萸肉 6 g。水煎服,1剂/d,服药7剂,口疮痊愈。

小结:口疮和其他疾病一样,既有热证,又有寒证,还有寒热错杂之证;既有实证,又有虚证,还不乏虚实夹杂之证。值得每一位临床医生用毕生精力去潜心研究。

作者

河北省行唐县口头中心卫生院 杨承岐

微信扫一扫
收藏
相关阅读
补阳还五汤用途广
2023年03月22日 17:14
5175 阅读
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典型案例
2023年01月22日 21:06
4742 阅读

评论

请先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