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瘙痒”属于皮肤瘙痒的一种,常为寒冷所诱发,多发生于秋末以及冬季气温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每当由寒冷的室外骤入温暖的室内,或在夜间解衣卧床时,便开始瘙痒。患者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脱屑等现象,双腿和双臂最为常见,严重者可波及全身。而中老年人和皮肤干燥型的人情况会更加严重。
究其发病原因,考虑和患者皮肤干燥相关。秋冬季节由于患者皮脂腺、汗腺分泌减少, 自身保水功能差,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加上洗澡过于频繁,并外用碱性较强的肥皂或者沐浴露,或喜欢用烫水洗澡,都会加重皮肤的干燥程度。
遵医嘱选择外用药
若瘙痒发生在颈部后侧、背部、四肢伸侧、手背和足背等部位,可选用皮炎平软霜等药物。此类药物有神经麻痹性止痒和抗过敏作用,不过对皮肤刺激性也比较强,由于上述部位的表皮角质层比较厚,所以可以耐受此类药物对皮肤轻微的不良刺激。
若是发生在颈部前侧、胸部、腹部、臀部、四肢屈侧,可选用炉甘石洗剂和氧化锌洗剂,此类药物对皮肤有安抚、保护、凉爽止痒作用,无刺激性。应注意因为这些部位表皮的角质层比较薄,不能选用以酒精为溶剂的药水,例如抗过敏止痒水、皮炎宁酊等。
要强调的是,不管是内服的还是外用的药物,患者必须经过专业医生的诊断之后在其指导下合理使用,因为盲目用药会对皮肤造成不良影响。
含激素类外用药的使用
冬季皮肤瘙痒治疗比较困难,不易根治。西医治疗常用西药抗组胺剂、钙剂(普通钙片,必要给予针剂)及激素(含地塞米松类)等。由于这些药物禁忌多,常引起嗜睡、乏力及其他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慢性患者很难坚持治疗。所以相对于内用药的诸多不良反应,很多患者会选取外用药。
但专家提示,在发生皮肤瘙痒时,不要随意自行使用含激素的外用药膏,如皮炎平等皮质类。这种激素类药物在开始使用的时候可能效果很好,能使某些皮肤症状很快消失,可是这种药物在长期使用一段时间后很有可能会发生涂药部位皮肤异常,如继发感染、毛囊炎、毛细血管扩张、激素性皮炎、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女性还可能出现毛发增多等严重反应。
另外,用了激素类药物后容易产生依赖性或耐药性,而且还可能导致过敏,造成患处皮肤出现干燥、粗糙、脱屑,甚至有浅细的裂纹。
作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皮肤科 聂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