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中国社区医师官网 2025年08月28日 15:11 4625 阅读自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易县以破解“医防脱节”难题为核心,创新推行“一案六班十制”工作模式,通过政府高位推动、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等举措,构建起“防、控、治”一体化工作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效,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了易县经验。
其中,“一个方案”锚定试点工作总目标,明确医防协同融合的路径框架与阶段任务,为全域工作提供行动指南;“六班”即组建监测预警、流调溯源、检验检测、医疗救治、宣传教育、物资保障六个专项工作专班,实现专业领域分工协作、高效联动;“十制”涵盖监测报告、会商研判、应急处置等十项核心制度,以规范化流程确保医防协同有章可循、落地见效。这一模式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形成闭环,为破解“医防脱节”提供了制度支撑。
一、监测预警能力实现质的飞跃,疫情早发现早处置成为常态
依托“一案六班十制”中的监测预警专班和智能监测网络,传染病早期识别能力显著提升。通过打通医疗机构门诊系统、疾控监测平台、乡镇健康档案数据,建立起“症状监测—实验室确诊—风险预警”的全链条响应机制。试点以来,季节性流感、手足口病等常见传染病预警响应时间平均缩短40%,2025年成功提前预警8起可能出现的聚集性疫情,均在萌芽阶段得到控制。
二、医防协同处置效率跃升,疫情控制周期缩短近半
“流调溯源+医疗救治”专班联动机制凸显优势。疫情发生后,疾控人员1小时内抵达现场开展流调,医疗机构同步启动病例收治预案,实现“流调—隔离—救治”无缝衔接。2025年某输入性疫情中,从首例病例确诊到密切接触者全部管控仅用18小时,较试点前平均速度提升60%,未发生本土传播。
建立“疾控监督员”制度,9名疾控骨干常态化入驻二级以上医院,参与病例会诊、溯源分析,推动“临床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双向印证。2025年传染病确诊准确率达99.2%,较试点前提高8.3个百分点。
三、重点传染病防控成效显著,健康指标持续优化
结核病防治实现“发现—治疗—管理”闭环,通过医疗机构首诊筛查、疾控机构全程督导、乡镇家庭医生随访,治愈率从试点前的82%提升至95%,耐多药结核病例数下降37%。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覆盖率达100%,母婴传播率降至0,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疫苗针对传染病得到有效遏制,通过教育部门与卫健部门协同落实“入托入学接种查验”,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连续12个月保持在98%以上,2025年麻疹、腮腺炎等病例数较试点前下降20%,未发生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暴发。
四、机制创新形成特色经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通过责任清单明确16个部门588项具体职责,建立“月调度、季评估、年考核”机制,将防控成效与部门绩效直接挂钩,推动协同从“被动配合”转向“主动作为”。同步启动传染病防控示范区创建,以“全域统筹、标准统一”为目标,打造集监测预警、健康教育、应急处置于一体的示范样板。创新推行乡镇一体化门诊模式,整合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资源,实现传染病筛查、转诊、随访“一站式”服务,目前已建成标准化一体化门诊32个,基层传染病早发现能力提升40%,为医防融合向基层延伸提供了坚实支点。
试点工作以来,易县传染病整体发病率明显降低,重点传染病发病率较试点前下降5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速度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机制创新,推动医防融合从“探路先行”推向“全面深化”,为保障人民健康筑牢防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