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详情

春捂秋冻,是否科学?
中国社区医师官网 转载自:原创 2023年01月25日 16:49 1367 阅读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都有“春捂秋冻”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对是错?该如何理解? 其合理性何在? 是不是适用于所有人呢? 本文将从中医“天人合一”、阴阳理论以及现代科学理论阐述以上问题,以明确“春捂秋冻”的科学性及灵活性,更好的指导养生。

么是“春捂秋冻”?

“春捂秋冻”的意思是说:“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也就是说春天要慢一点脱棉衣,秋天则不要过早穿棉衣,春天穿衣服要尽量保暖,而秋天呢,则在一定程度上要挨些冻,只有这样才能对身体有好处。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摄生消息论》中就有,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秋季则“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而已”。唐代孙思邈也早有此说法。

中医“天人合一”观谈“春捂秋冻”

中医理论认为“天人合一”,即人体与大自然是一个统一的的整体。正常状态下,人体的动态变化规律必须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相一致和同步,这种一致性和同步性用中医的概念来表达,即体现在阴阳的变化上,一旦这种规律因外来或内在的因素影响而被打破,即意味着人体健康状况遭到破坏,任其进一步发展必将发生各种病症。所以无论从养生还是治疗的角度看,使人体的阴阳变化与大自然保持一致是十分重要的。

大自然的阴阳变化节律究竟是怎样的呢?

看看《内经》中是如何记载的。一年四季之中,大自然的阳气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此循环往复。对应的气候特点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阳气在运动变化的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会波及整体。人体阳气变化同样要与之相适应。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是说春季,一阳初生,冰河解冻,万物复苏,初生之阳如刚萌芽之幼苗,当然难以抵御早春的严寒,所以我们就要想办法使之去寒就温,对应养生的要求就是要“春捂”,只有这样阳气才能不断生发,才能与自然界上升之阳气相合,才会有夏季阳气盛满的繁茂景象。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意思是说到了秋季,气温转凉,大自然阳气潜藏,人体阳气也随之转入收敛状态,只有很好地收藏,来年才能有生发的基础。秋天是肃杀的季节,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因此也被称为“多事之秋”。

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自然界的阴阳盛衰谈“春捂秋冻”

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故春时人体肌表虽对应气候转暖而开始疏泄,但其抗寒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春寒,气温骤降,此时,必须注意保暖,御寒有如保护初生的幼芽,使阳气不致受到伤害,逐渐得以强盛,这就是“春捂”的道理。

秋天,则是气候由热转寒的时候,人体肌表亦处于疏泄与致密交替之际。此时,阴气初生而未盛,阳气始减而未衰,故气温开始逐渐降低,人体阳气亦开始收敛,为冬时藏精创造条件。故不宜一下子添衣过多,以免妨碍阳气的收敛,此时若能适当地接受一些冷空气的刺激,不但有利于肌表之致密和阳气的潜藏,对人体的应激能力和耐寒能力也有所增强。所以,秋天宜“冻”。可见,“春捂秋冻”的道理,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脉相承的。

现代科学理论阐述“春捂秋冻”

用现代的观点同样可以解释“春捂秋冻”的合理性。春季冷热多变,气候变化大,有时一天之内气温变化幅度很大,人的机体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季之后,在御寒棉衣的保护下,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整个血液循环相对缓慢,体温调节系统的功能降低,抗病的能力因而也比较低了。所以,如果春天忙于减衣,穿单薄了,遇到天气变化或倒春寒就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等疾病。秋季是由夏转冬的过渡季节,“白露”过后,大致每隔四至五天,日平均气温下降摄氏1 度,一天之内气温变化较小,这样人们晚一点穿棉衣,还可以锻炼御寒能力。

秋季是气候由热转凉的时候,人体肌表亦处于疏泄和致密交替之际,此时若能适当接受一些冷空气的刺激,不但有利于肌表之致密,还能增强人的应激和耐寒能力。天气渐凉时加强防寒锻炼,可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活看待“春捂秋冻”,不可过于拘泥

当然,“春捂秋冻”要灵活看待。“春捂秋冻”的目的是使自身的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统一,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体内的阴阳状态并不一致,所以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如果是阳气偏盛的体质,春天时自身的阳气足以与自然界相合,也就没有“捂”的必要了。

如果一味追求“春捂”使体内偏盛的阳气更加亢盛,肯定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状况。同样的道理若自身体质偏于阳虚,一味的“秋冻”只会扰动体内本身已偏少的阳气,势必也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状况。

“春捂秋冻”也要维持在一定的限度内。因为古人毕竟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总结出来的规律,当时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环境相对不变,所以其“春捂秋冻”的程度是很有限的,而现在人们由于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步行或散步时,维持“春捂秋冻”的原则还是可以的,但出门时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天气情况,与气候变化相和谐,否则就违背了养生的初衷。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总之只有实时调节自身的阴阳与天地相应,才是最好的养生防病之道。(来源:《光明中医》)

作者

宋晓莉

微信扫一扫
收藏
相关阅读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下)
2023年01月22日 21:14
896 阅读
“土办法”自治感冒可行吗?
2023年01月19日 17:47
1217 阅读

评论

请先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