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详情

经行泄泻之辨证论治

原创

中国社区医师官网 2023年12月29日 14:17 2252 阅读

作者

欧阳军

经行泄泻,在临床并不少见,不经施治,往往迁延难愈。笔者从事中医临床数十载,颇得浅见,今举其一隅,敬请同道指正。

 

脾虚寒湿型

 

临床表现:脾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经期血盈于冲任,素体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湿聚浊下,遂致经前、经期泄泻三五日,食少纳呆,肢体倦怠,同时带下白浊,月经量少色暗,或量多色淡,舌胖、苔白滑,脉濡。

 

治则与处方:证属脾虚多湿。腹痛则泻,泻后痛减,为脾虚食滞;泻后痛甚,为脾虚有寒。治以参苓白术散、运脾饮加减,健脾化湿;偏属脾虚有寒,治用理中汤加减,温中散寒,若兼淤血腹痛,治以温中汤加减,温经散寒;化淤止泻。

 

病例:李某,31岁。已婚。2018年6月9日初诊。产后体弱,每于经期泄泻3~5天,少食呕恶,腹痛肛坠,曾服苓白术丸日少效,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带下秽浊,舌红苔白,脉缓无力。

 

证属脾胃虚弱,寒湿下注。治宜健脾化湿,温经通脉,方以温经汤加减:党参15克、茯苓15克、苍术12克、姜半夏10克、炮姜10克、吴茱萸8克、白芍15克、丹皮12克、桂枝6克、炒神曲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剂为1疗程。

 

3剂后食欲增进,呕恶、泄泻已除,嘱以后经前2天服上药3剂。3个月经周期后,诸症悉平。

 

脾肾阳虚型

 

临床表现:肾藏精,开窍于二阴,胞脉系于肾,因先天肾气不足,或早婚多产,房劳伤肾,临经时精血注于胞脉,肾气愈虚,肾阳式微,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运化失常,湿浊下注而致经前、经期泄泻,纳减,腹胀或腹痛,腰腿酸软,畏寒,带下清稀,舌苔白滑,脉沉弱。

 

治则与处方:证属脾虚为主,治以参苓白术散加补骨脂、巴戟天,健脾益气温固肾阳;若兼肾阳不足,治以金匮肾气丸合四神丸加减,温肾暖脾;若经行量少,色暗有血块,小腹冷痛,治以少腹逐淤汤加苍术、补骨脂,温肾阳暖下元,通经脉祛寒湿。

 

病例:王某,24岁,未婚。2021年3月16日初诊。临经前2天及经期泄泻,小腹隐痛坠胀,腰酸畏寒,体倦之力,食少,素日白带多,月经延期,少色暗,曾服调经药数剂不愈,舌淡红苔白少而滑,脉沉细微弦。

 

此乃脾肾阳虚,寒湿淤滞。治以温肾健脾、散寒利湿,方以肾气丸合四神丸加减:山药20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肉蔻12克、山萸肉10克、熟附子8克、补骨脂10克、熟地12克、桂枝6克、吴茱萸6克、五味子12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剂为1疗程。

 

服上药3剂泻止,余症得减。嘱下次经前3天服上方3剂,3个月经周期后,诸症消除。

 

肝气犯脾型

 

临床表现:肝藏血,主疏泄。若情志内伤,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运化失常,导致经前泄泻,小腹及上腹胀痛,急躁易怒,食欲不振,舌淡红苔白,脉弦。

 

治则与处方:治以痛泻要方加减,抑肝扶脾;或逍遥散治之,舒肝理脾。

 

病例:刘某,36岁,已婚。2022年2月17日诊:平素羸弱,畏寒肢冷,每逢月经来潮前即肠鸣腹泻,日3~4次,脘胁胀闷,腰腹隐痛,神疲食减,烦躁易怒,净后3日,大便复常。如遇情志不遂,则上症更重。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

 

证为肝脾失调所致,宜抑木扶土,疏肝实脾。拟逍遥散合痛泻要方化裁:党参20克、白芍30克、茯苓18克、当归15克,柴胡、白术、陈皮、防风、木香各12克,黄连(姜炒)6克、薄荷10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剂为1程。

 

服药6剂,经尽泻止。嘱其下月经前再服6剂。半年后随访,述自第二个月起泄泻未作,食欲大振,精神倍增,病告痊愈。

 

热迫大肠型

 

临床表现:大肠主传导糟柏,胞宫与直肠并居前后。素体久病气阴两虚,加之经期脱血,气阴更伤,必生内热,热迫大肠或素体阳盛,湿热内蕴,热扰血室,搏及大肠,而致经期泄泻,腹痛肛灼,口渴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与处方:证属湿热内盛,治以葛根芩连汤加茯苓、车前子;证偏虚热急迫,治以七味白术散加减。取葛根升清止泻,芩、连清热燥湿,薏苡仁、车前子清热利湿,苍术代白术以增燥湿泻脾之力,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能于土中泻木,青陈皮、木香配白芍以调和肝脾,理气止痛,防风宣畅气机,疏调肝木,散除脾湿以助脾运,甘草清热和中;诸药配伍,祛湿热而升清阳,泄肝木而调脾土,舒气机以止痛泻。

 

病例:赵某,39岁,已婚。2023年6月7日诊:月经周期紊乱已3年。半年前因发生争吵,饮食不节,每逢经期肠鸣漉漉,腹痛即泻,难以安卧,一泻方舒。伴见纳呆少食,口干苦涩,渴喜冷饮,小便黄浊。检查腹部无明显压痛,大便镜检正常。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由湿热内蕴,木郁土壅,肝木乘脾所致。治以清热祛湿,疏调肝脾。拟葛根芩连合七味白术散加减:葛根、苍术、黄芩各12克,黄连、木香各6克,白芍15克、青陈皮各9克,薏苡仁、车前子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剂为1程。

 

服3剂后,泻止食增,腹胀痛、肠鸣消失,余症亦减。前方继服3剂后泄泻未作,诸症消失。

 

体  会

 

临床所见,经行泄泻多属脾虚挟湿,一般采用参苓白术散治之,但若兼有经血失调和带下证,拘执此方未必有效。因而必须脉证合参,兼顾论治,方可收效。

 

经泻论治非同一般泻痢之法,笔者体会治疗经行泄泻,可分三个阶段:经前宜燥湿健脾,佐以淡渗,用苍白术、干姜、茯苓、猪苓等,服后水泻,带下反见加多,此为内湿之有出路;经行时宜用温经汤、益母胜金丹,佐以姜、艾、三妙等,则经色渐红,带、泄转少,是水湿已去矣;经后则以香砂六君、平胃散合归脾汤等,以营其生生之本,化赤之源,二三月后便可泄止经调。

微信扫一扫
收藏
相关阅读
教你用《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2023年01月30日 16:03
11427 阅读
半夏泻心汤,变通应用很重要
2023年01月21日 17:39
2636 阅读
小儿捏脊疗法在基层的应用
2023年01月08日 17:14
2239 阅读

评论

请先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