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诊疗 > 文章详情

水能载舟亦可覆舟:抗过敏药也过敏
中国社区医师官网 转载自:原创 2023年01月26日 14:37 1195 阅读

临床上常用的抗过敏药物多达数十种,通常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以扑尔敏为代表的第一代抗过敏药,这类药价格便宜,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及晕动病等疗效可靠,不过服用后有嗜睡、全身乏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应。而第二代抗过敏药则有效避免了这些不良反应,一般不产生或仅有轻微的嗜睡作用,尤其对一些驾驶员、高空作业者等特殊人员及慢性病患者更为适用。还有其他一些静脉用于过敏治疗的药物,如葡萄糖酸钙、糖皮质激素类和肾上腺素等。所有这些抗过敏药,都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尤其是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可致死,需引起临床高度注意。

病例介绍

1例患儿因高热而接受异丙秦肌注,注射后20 min患儿开始烦躁不安,全身出现弥漫性红斑,静推葡萄糖酸钙2 h后患儿红斑渐退。另一成年患者肌注异丙嗪镇吐,注射后10 min突然发生过敏性休克,经抢救而愈。

2例伤寒高热患者、1例重症菌痢患者在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后,分别出现皮肤瘙痒、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表现,经及时应用肾上腺素、异丙嗪而好转。其中1例患者次日再次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又出现同样表现。

3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在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时出现支气管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其中1例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另2例患者在过敏反应发生后呼吸困难加剧,医生误认为是患者的原疾病恶化而加大其氢化可的松剂量,结果使患者过敏反应加重。

抗过敏药物引发过敏反应的机制

抗过敏药物导致的过敏性休克属Ⅰ型变态反应。抗过敏药物所导致的过敏性休克的特点,与一般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基本一致。该类药物导致的过敏性休克的抗原包括药物本身或其自然衰变物、添加剂、杂质、污染物、药物体内代谢产物。特异质患者对其中1种或数种抗原产生了病理性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过敏性休克发生。目前人们认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均属于Ⅰ型变态反应,荨麻疹患者的免疫功能已处于敏感状态,在此基础上应用抗过敏药物最易引发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因此在应用抗过敏药物治疗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时,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用药后反应。

如何防治抗过敏药物引发过敏反应

加强对药物矛盾效应的认识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有些药物可出现与治疗目的相悖的作用,此即药物的矛盾效应。

药物矛盾效应这一概念在许多药物书籍(包括医学院校的教材)中未提及,故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医务工作者对这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表现为当患者应用抗过敏药物后出现较严重的过敏反应时,常将患者误诊为其他疾病,不但未让患者停用致敏药物,甚至还让患者加量继续应用该药物,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医务工作者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均必须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对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要考虑以药物矛盾效应来解释,以免误诊、误治。

提高抗过敏药致敏的防范意识 将肾上腺素用于治疗过敏性休克时,患者的休克不缓解或反而加重,或原无休克的患者用药后发生休克,均要考虑是否存在肾上腺素过敏反应。除禁用肾上腺素外,对于肾上腺素所导致的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与一般因素所致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相同,还可使用间羟胺、美酚丁胺、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在应用抗过敏药物治疗过敏性疾病(特别是治疗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时,要密切观察用药后患者的病情变化。若用药后患者病情迁延不愈或加重,或出现新的过敏症状和体征,就要考虑是否有抗过敏药导致过敏发生的可能,并应及时停用该药。值得注意的是,醋酸泼尼松与氢化可的松有交叉过敏反应。

建立注射后留院观察制度 绝大部分药物过敏性休克发生于注射药物后30min内,如果患者在门诊接受注射治疗后能留院观察30 min,就可以大大减少其院外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并且一旦在观察期间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也能在院内对其进行及时救治,进而可降低其死亡率。

药物矛盾效应的临床辩证思维

过敏性疾病常用抗过敏药物治疗,抗过敏药物也用于治疗非过敏性疾病,但在治疗过程中抗过敏药物本身却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有时甚至导致过敏性休克或死亡。正如载舟之水亦能覆舟一样,很多药物既可以治疗某种疾病,又可能会导致某种疾病。

抗过敏与过敏是一对矛盾,也符合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的转化规律,次要矛盾可上升为主要矛盾。矛盾转换就是运动过程,矛盾无处不在,矛盾转换无时不有,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动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 孟庆义)

微信扫一扫
收藏
相关阅读
村医不写病历,如何维护合法权益
2023年01月26日 15:43
1913 阅读
老年糖尿病临床特点与药物治疗
2023年01月10日 17:40
1205 阅读

评论

请先后发表评论~